鞍钢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是鞍山市唯一一家辽宁省影像质量一单通的科室,是辽宁省住院医师及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拥有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专业包括MR、CT、ECT、DSA、DR及超声六大部分,提供全面、快速、准确和微创(或无创)性的影像诊断,在医疗诊断、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设备引进及应用]
1993年4月磁共振开诊是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signa1.5T高场磁共振机:磁共振是一种无辐射,非侵入性的检查,能准确反映解剖结构,准确区分病灶与周围脏器的比邻关系。对实质器官如脑、甲状腺、肝、胆、肾、胰、肾上腺、脊髓、生殖器官(膀胱、子宫、卵巢、精囊腺、前列腺、)骨关节软组织有绝佳的诊断功能。最大的优点,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显影(MRA)3D DCE与2D TOF法在体部血管临床应用对比,解决了诊断头 颈部 四肢 部分体部血管疾病的诊断,该检查方法以无痛无创无辐射成为血管疾病最先进而安全的医学影像检查首选方法。
1999年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LCV--PLUS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用于完成胸腹部、头颈部、四肢血管的造影,同时还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2000年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Hispeed单排螺旋CT机,。螺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旋CT重点开展了肺部、骨关节、颅底、胃肠道三维、三维成像技术,充分展示这些部位的三维空间结构,清楚显示疾病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鉴别诊断起到重要任用,尤其是肺部肿瘤这一影像学公认的诊断难点,利用三维、三维重建可观察肿物与血管、胸膜、支气管间的关系,支气管仿真内内窥镜可动态观察气管、支气腔内变化,提高了对小肺癌的诊断。还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和血管SMART追踪技术,配合高压注射器进行CT造影检查。肝肾肿瘤进行多期扫描诊断,还开展了血管增强三维重建成像(CTA)。
2001年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Hawkeye带符合线路同机融合功能,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 SPECT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用于人体功能显像,在心血管应用方面,早期发现心肌缺血、梗塞。在骨转移瘤、股骨头缺血、泌尿系功能、甲状腺功能、癫痫灶定位,肺栓塞等诸多方面亦有特殊效果。另具备独特的符合线路显像,取代部分PET功能,用于寻找肿瘤,可发现早期肺癌,鉴别肿瘤良恶性。用于心血管判断心肌代谢减低时心机存活的测定。
2002.11.15 CT.MR科和放射科合并成立医学影像中心
2003年引进日本柯尼卡CR拍片机:CR(ComputedRadiography)也称为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在传统X线拍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一款放射线数字化照相机, 是在传统X线胶片摄影装置改进而来,它是利用IP板替代了原有的胶片暗盒,与现有的X线拍片系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IP板在X线曝光后,将图像信息存储在IP板上,将IP板(类似暗盒)送读出装置读出处理,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优点:(1)CR的曝光剂量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曝光剂要比常规片要小;(2)摄影条件要求比胶片低,几乎没有“废片”;(3)采用CR时,X线设备不用经过大的改变,其拍片过程与原有的X线胶片摄影没有什么变化;(4)图案明暗度可以调整,信息可以贮存等诸多优势。对疾病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如呼吸系统的肺炎,肺癌,肺结核,胸腔积液等。缺点是人体组织重叠,病变不能精确定位。
2003年鞍山市第一台荷兰菲利浦多Tele--DIAGNOST功能数字胃肠机:是消化道疾病首选的无创 ,无痛检查方法,能够及早发现胃肠道较小的溃疡,肿瘤。检查方法是空腹不吃饭,喝一杯乳白色造影剂。检查范围包括:食道炎,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穿孔,胃扩张,十二指肠球溃疡,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吸收不良,肠梗阻,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等。它与胃镜相比优势是非侵入性检查,适用于老年体弱,心脏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对吞胃镜有困难者。不如胃镜的是:不能直接看到病变的颜色,不能直接取病理,但数字胃肠仍不失为胃肠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2004年将Signa 1.5T高场磁共振机成功升级成高端EXCITE-II 1.5T高场磁共振机型,升级后的磁共振成像速度更快,软件功能更齐全,图像质量更清晰,能完成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成像的。如脑白质束成像DTI用于指导临床肿瘤手术,减少术中脑功能区的损伤;高级多体素频谱MRS从分子水平检测活体器官组织生化代谢变化,帮助分析鉴别肿瘤良恶性;还完成脑灌注成像PWI观察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的改变;弥散张力成像DWI诊断超急性期早期脑梗塞。腹部多期扫描,用于早期发现肝内小病灶及鉴别诊断。动态血管成像MRA无创诊断血管疾病。
2005年9月份影像中心引进全省第一台64排螺旋CT是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型号Lightspeed VCT ,设备是目前影像检查最普及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设备。它的最大优势是;a扫描速度快,完成一次检查只需要几秒钟,有利于急诊,危重病人的抢救,不延误治疗。b薄层扫描,最薄可以1mm 层扫描,这样可早期发现5 mm的病灶。最大特点是一项全新无创性冠状动脉狭窄首选筛查手段,避免常规心脏造影检查的创伤,还可用于急诊鉴别胸痛夹层动脉瘤、肺栓塞、外伤、血管损伤的诊断、骨折三维整形,头颅外伤整形、能及时发现早期肺肝脏和其他赃器的小肿瘤、全身三维血管成像等等。
2006年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复审中,影像中心成为首批进入省内24家医院影像诊断报告一单通的科室,也是鞍山市唯一一家科室。
2006年引进德国西门子AXIOM Aristos FX.和日本佳能两台DR放射线数字拍片机.
DR(Digitalradiography)也叫数字摄影,DR系统是用平板探测的X线接收装置替代了传统的增感屏及胶片,实现了X线信号的数字化,信号的动态范围、空间的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曝光剂量低,可随时得到供医生观看的X射线影像。在影像传输、存储和放大等处理中几乎不损失影像质量,成像速度远快于传统的胶片X射线系统。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窗宽窗位调节、放大缩小、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和密度测量等,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它们还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可以采用光盘刻录的方式保存影像资料,具有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2006年引进西门子POLYMOB PIUS和意大利COMPACT100-30二台床头放射线照像拍片。
2006年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SENOGRATHE-200D钼靶数字乳腺摄影,发现早期乳腺癌,使患者得以早期治疗。由于早期诊治,使未转移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
2008年影像中心被授予鞍山市知名重点科系。
2009年引进美国柯达8000C数字化曲面断层成像系统(牙科DR)曲面断层全景扫描,头颅定位投照的应用。即口内牙齿数字成像和1秒头颅成像,可任意调节对比度、清晰度、尺寸等工具、获最加X射线照片。还支持DICOM格式交换。
【目前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填补市内空白的技术的项目有】
1.全省第一台64排螺旋CT,至今已完成心脏扫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筛查2000多例。冠心病位居国人死亡原因首位,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进行无症状高风险人群的冠心病筛选,以及冠心病风险测量方面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临床效用。更为重要的是,使用容积CT开展心脏冠脉诊断和术后跟踪,在无创检查的前提下,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检查成本。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创伤大,副作用多,并具有一定风险,而且价格常在6000元左右;而现在使用64排容积CT进行普查诊断费用不到2000元,患者的检查痛苦、风险性和费用大大下降,既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又节省了医疗费用。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效益显著。完成胸部夹层动脉瘤50例、100例、肺栓塞以往因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及误诊,随着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临床医生早期积极开展溶栓治疗赢得时间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骨折三维整形200例,及时发现早期肺癌500例、肝癌300例,脑血管病检查300例、头颅外伤三维整形100例,还开展了超急性期脑梗塞脑灌注、胸痛三联、低剂量扫描胸部的研究、低剂量扫描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和胸腹部门静脉成像的应用,该机超快速度的大范围扫描,成功协助多例工业外伤的急诊重症抢救。
2.具有先进功能1.5T高场磁共振机,成像速度更快,软件功能更齐全,图像质量更清晰能完成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成像。例如已完成的脑白质束成像DTI100例---用于指导临床肿瘤手术,减少术中脑功能区的损伤;高级多体素频谱MRS100例分析,从分子水平检测活体器官组织生化代谢变化,帮助分析鉴别肿瘤良恶性;还完成脑灌注成像PWI观察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的改变;弥散张力成像DWI1000例诊断超急性期早期脑梗塞。腹部多期扫描400例,用于早期发现肝内小病灶及鉴别诊断。动态血管成像MRA1000例无创诊断血管疾病。
3.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用于完成胸腹部、头颈部、四肢血管的造影,同时还开展1000余例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是具有同机融合及符合线路原理多功能核医学检查设备,用于无创检查人体功能显像,对诊断骨转移瘤、股骨头缺血、判断泌尿系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部分PET功能可用于寻找肿瘤、判断心肌代谢减低时心机存活的测定。
5.鞍山市第一台多功能数字胃肠机9000多例,已发现近百例胃肠道较小的溃疡、肿瘤,用低张双重造影研究胃隆起性病变。
6.DR放射线数字拍片机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患者接受X线量少并提高诊断率,每天检查患者在100-200人。
7.钼靶数字乳腺摄影9400例,发现早期乳腺癌50余例,使乳腺癌患者得以早期治疗。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癌肿.?由于早期诊治,使未转移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至92%。
8.数字化曲面断层成像系统(牙科DR)曲面断层全景扫描,头颅定位投照的应用。使齿科成像达到标准数字图像。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包括腹部、心脏及血管、乳腺、甲状腺小器官等,还可开展介入治疗,具有检查范围广、操作方便、损伤小、无辐射、实时观察等特点。
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给影像诊断质量带来了根本变化.不仅 提高了影像诊断水平。而且,在影像学起主导作用下增加医生诊断信心缩短了疾病治疗时间,完善了治疗方案,使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更趋一致。 影像中心也成为鞍山市唯一一家辽宁省影像质量一单通的科室,得到了国内知名医院的认可。
【紧跟学科发展培养造就跨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影像学得到迅猛发展与飞跃。由于影像技术是一门知识密集型的综合学科,近几年我院新进大量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这些高端医疗设备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计算机、外语水平和影像学知识不断更新,即要有全面的临床知识,又要有影像综合性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注重多渠道培养各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使医、技、护分工日益清楚,形成良好的专业布局和人才梯次结构,为医、教、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把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还从优化专业结构入手,实行科内医师大轮转,经过几年科室的培养和滚动式发展使一些原来单纯的CT,MR,放射线医生,已经成为影像专业范围内的‘全科医生’,即懂得X线诊断,又会看CT、MR,使他们具备了扎实的综合影像诊断基础。之后,又对其中一部分人员进行专科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影像‘专科医师’。即:根据人体解剖系统分为6个专业学组:有神经,胸部,腹部,血管,胃肠,五官按系统进行特长培养,走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有助于专业向纵深发展。科室形成高中低级人才梯队合理、影像知识全面的一支精干队伍,能胜任影像多岗位的工作。在科研技术方面也得到迅速发展,论文质量与数量也明显增加。
【创新科室管理, 提高人性化服务】
提倡人性化服务、制作各种标识、影像小常识、设备简介、限时发放报告:急诊X线报告小于30分钟,平诊X线报告小于2小时,急诊CT.MR报告小于2小时,平诊CT.MR报告小于24小时。制定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即有图像资料保存制度,工作场所保护病人隐私制度,符合率管理制度,诊断报告复核制度,对错误诊断报告重新修正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等制度。同时,我们还重视儿童的射线防护,尽最大努力减少射线损害。
【科研及论文】
多年来科室共获省、部、鞍钢、市级科研奖项目20余项
主要获省、部级具有代表性科学进步奖12项有:
1、《IVI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研究》
1997年鞍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磁共振血管显影3DDCE与2DTOF法在体部血管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2002年鞍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螺旋CT多层面重建及三维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鞍山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3年鞍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腰椎静脉丛三维增强MR静脉成像初步研究》
2004年鞍山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鞍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肺血栓栓塞症CTPA、肺灌注显像、MRPA及DSA显示能力的比较研究》
200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2004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三等奖;
6、《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5年鞍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7、《脑胶质瘤细胞调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2006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8、《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显影临床应用新突破(附327例报告)》
2007年鞍山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9、《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显影法临床应用新突破》
2008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三等奖;
10、《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一体化功能无创性检测颅内病变代谢物信息的临床价值》
2008年鞍山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1、《3D影像脊柱导航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2009年鞍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2、《支气管哮喘和胃食道返流相关性的研究》
2009年鞍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3、《三维螺旋CT对喉癌临床意义的应用研究》
2009年获鞍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50余篇。代表文章30篇如下:
1.《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0年第23卷,第3期,内容:动脉瘤夹暴露在1.5TMR系统中长期和多次的影响。
2.《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第17卷,第4期,内容:磁共振血管显影新进展的初探。
3.《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第1期,内容:胃癌的CT分期诊断与临床价值。
4.《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第4期,内容:螺旋CT多层重建及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5.《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1年第18卷,第6期,内容:肺动-静脉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6.《放射学实践》2002年第十七卷,第五期,内容:肋间A供血的大咯血栓塞治疗。
7.《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年第25卷,第4期,内容:弥散加权MR成像鉴别椎体骨折的水肿与肿瘤浸润。
8.《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第19卷,第2期,内容:用低张双重造影诊断186例胃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9.《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第19卷,第3期,内容:急性脑梗塞早期诊断及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0.《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第19卷,第5期,内容:DSA诊断冠状A瘘2例。
11.《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10月CN21-1381/R,内容:股骨头缺血坏死ECT、MR、CT对照初探。
12.《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10月CN21-1381/R,内容:3D DCE MRA屏气门脉造影技术。
13.《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第4期,内容:小肠平滑肌肉瘤的CT诊断。
14.《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3年第60卷,第6期,内容:先天性主A缩窄MRI和DSA诊断分析。
15.《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3年,内容:食道癌100例X线影像分析。
16.《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4年,内容:小肠原发淋巴肉瘤一例。
17.《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4年,内容:输尿管下段囊肿一例。
18.《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05年第22卷,第5期,脾动脉分布的解剖学分析。
19.《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第38卷第8期,内容:腰椎静脉丛三维增强MR静脉成像初步研究。
20.《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第4期,内容:高场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肝脏疾病诊断应用。
21.《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年第28卷,第5期,内容:小气道疾病的CT影像
研究。
22《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6月第24卷 第3期内容:64排V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23.《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12月第9卷 第12期,内容: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及分析。
24.《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2月第10卷 第2期,内容:MRI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的诊断。
25.《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6月 第25卷 第3期,内容: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26《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6月第24卷 增刊。内容:64排V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检查技术及应用体会。
27《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6月第25卷 第3期内容:64排VCT在双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28《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26卷 第2期,内容: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出血对脑胶质瘤分级评估的价值。
29《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1期,内容: MR水成像在评价耳蜗移植术前内耳结构的价值。
30《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2期,内容:MRI和MRV评价脑静脉窦内耳闭塞的价值。
―――――――――――――――――――――――――――――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人员更替,设备更新.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影像设备的升级换代,计算机与医学图像的结合形成了大量的新技术,如:CT、DSA、MR、SPECT、CR、DR、PACS等多维展示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在深层上丰富了医学影像,从而使传统的放射科大大扩容;且它由过去静止的、二维影像解剖,发展到功能成像、动态成像,甚至是分子影像,形成了三维立体影像;使它在医院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临床科室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影像科的诊断..院领导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热切地关注着医学影像科室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舍得在医学影像科室投资,甚至,医学影像科的资产几乎占全院总资产的三分之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医学影像诊断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早期全面、快速、准确和微创(或无创)性.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结合已织就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严重挑战。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会继续为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医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未来的医学应该是精确到个体的,并且防患于未然。实现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技术挑战,在解决这些挑战时,医学影像学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它能直观明白地揭示复杂的生物行为。从分子、细胞、组织到器官,可以从不同的物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人体复杂的生物变化。从宏观层面观察到的疾病,包含着微观层面上的变化,医学革命的关键就是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医学影像学能够当仁不让地发挥这种作用。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13日
星期二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13日
星期二
5月14日
星期三
5月15日
星期四
5月16日
星期五